《逆风飞翔》是中芭对最美逆行者们的致敬之作,由费波担任舞蹈编导,由中芭交响乐团王姝旖和特邀作曲家赵思越作曲,作品包括“悲怆”、“出征”、“告别”和“逆风飞翔”四个部分,表现了一位女护士战斗在新冠疫情第一线的经历,以芭蕾的唯美形式歌颂了那些光辉的灵魂,表现了对生命的尊敬、对理想的追求、对信仰的坚守。而这些,恰恰也是数月以来中芭战疫行动的写照。
回顾这一段特殊的工作和生活,中央芭蕾舞团的表现可圈可点,作为唯一的国家级芭蕾舞团,中芭一直严格防疫战疫,守护着宝贵的芭蕾艺术资源,无一人感染。疫情爆发之时,大家积极响应向疫区捐赠防疫物资的号召,当时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中芭人将一车消毒原液、500套医用防护服和10万只医用手套捐赠至疫情重灾区。虽齐心努力,中芭人仍心怀遗憾,只因无法在剧场里与观众共享芭蕾之美,但中芭人积极面对疫情带来的各种困难,以芭蕾之美对抗疫情的冷酷。
对于赵梁而言,“每次演出就像是走钢丝一样,从找演员到找教室排练,所有的事情都要从头来一遍”,却在疫情期间难得的宁静和内观之中,“自己的状态慢慢好了很多,很多感觉又回来了”。然后与摄影师几乎是一拍即合,在山里面就地取材开始拍摄舞蹈短片。
“艺术家,在这个世界上扮演什么角色?”对于这一问题的追问出自作为当代艺术家的担纲,而面对疫情的无力感,则使得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更加迫切。
自3月21日起,陶身体剧场先后推出了20期“美好礼物”系列舞蹈视频短片。“自观”“瞬间”“极致”“悬挂”“正步”“地面”“时间”……依旧是“陶身体”的身体与理念,但却由于被转换了时空而别有幽怀。
没有了为抗疫而舞蹈抗疫、为宣传而视频宣传,“美好礼物”正是以身体于当下真实的体验,向人们传递着对于专注、自信、笃定的信念,会自然升腾为一种希望的力量,而对于身体在当下体验的忠实也即是对于现实本身的关注与关怀。
皮娜·鲍希说“为抗拒恐惧而舞蹈”,于“陶身体”则是“开始跳舞,就有希望”。看起来为艺术而艺术,不是对于现实的逃避,而恰恰是此情此景下,艺术家对于自己“要扮演什么角色”而给予现实的答案。
参加国家大剧院的艺术微课堂活动以及2020国际博物馆日主题音乐会线上演出;在抖音、小红书、B站开通自己的个人帐号,分享舞蹈片段,同时练习视频剪辑技术;上线“身体超能量工作坊”和“艺术云空间”…… 据亚彬舞影工作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包括上述各大平台以及新浪微博在内,王亚彬的粉丝数量累计超过110万,并且仍在持续发展中。
疫情期间的初步试水试探出了网络的巨大潜力和空间,然而正如江涛在“舞聚云端”直播节目中所言:“剧场演出的仪式感,包括线下演出的品质把控,这是线上业务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替代的。与此同时,选择好的IP进行线上融合与转化的尝试,则很可能成为有生命力的新的剧院经营模式。”在他看来,疫情时期一部分主要的线上探索工作可以在之后固化下来,逐步摸索新的“线上+线下”的可经营形式。
相比近年来音乐、话剧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舞蹈演出行业的总体发展势头不足,与此同时,“舞蹈人永远是手拉手围成圈,面向里自己和自己玩”的行业现状则一直让人头疼。
来自个人艺术家的严肃艺术创作固然应该让人敬畏但却不能望而生畏,倘若个人舞团乃至舞蹈演出想要更多分得演出市场的一杯羹而求生存、求发展,那么就必须首先改变行业的整体现状并寻求更多的社会认同。
在刘畅看来,个体行为的新媒体推广虽然于行业有益但却依旧作用有限,而只有在官方层面展开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系统筹划与推广,让舞蹈的字节在更广范围跳动起来,才能更加高效地助力于整体行业的“破圈”。
当下,由于国内疫情形势的逐渐向好,而国际疫情形势则迟迟不见好转,下半年,主打国内舞蹈项目的剧场“C位”已成必然。然而,不仅整个市场信心的重新恢复需要时间,加之舞蹈演出市场原本的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国内舞蹈项目尤其是个人舞团究竟能否站稳下半年剧场演出的“C位”则仍然令人忧心忡忡。
或者说于当下,我们并不能期望某种站稳国内演出市场的灵丹妙药,而只能是一如既往地继续守望相助、一起耕耘、播种,为未来铺路。比如继成功举办“2019首钢环境舞蹈展演”之后,目前中国舞蹈家协会正在着手开始下一期相关活动的筹备工作,“希望以打造更加多元、自由、层次丰富的舞蹈表达空间,以及逐步将首钢打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舞蹈展演平台。介于此,剧院、舞团、行业协会应以一体化的动作,共同形成中国舞蹈的大表述”,更不用说之于当下的此情此景,则尤当抱团取暖。
于方兴未艾之时,纵然困顿、迷茫,然而之于艺术,这些青年艺术家们永远都是义无反顾。“如果一件事情你能够持续一年一年地推动下去,它的意义就会慢慢生长出来。水泥地上为什么就不可以长出花呢?”陶冶反问笔者。
给予专业以热情,则融化人心;赋予时间以深情,则水滴石穿。这些,正是属于舞蹈人特有的执著信念与坚忍不拔。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